在营销体系中,哪个因素的变迁对行业影响最大?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,我的答案是渠道。我们只要观察一下身边的购物渠道,就会很容易感知到以下变化:卖货的地方离你越来越近了,你的购买决策越来越快了。平台电商、精品电商、社群电商、内容电商、微商……当渠道越来越小,商业背书却越来越有力量,消费者的决策效率也越来越快。消费者在不断地圈层化、分裂成各种类型。为了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,商品以及商品的货架也会开始“去中心化”,“碎片化”。
以往,企业和渠道方更像地主和佃户的关系。比如,如果一个企业想进入北上广的大润发、沃尔玛这样的连锁大型超市,那么会被收取进场费、条码费、堆头费等一系列费用。层层“盘剥”下来,产品利润大幅缩水。面对大型超市,企业往往是“穿戴整齐”入场,出来后就只剩裤衩了。
而今,新型的渠道不断增多,这些新崛起的渠道商还很弱小,他们的核心目标不是盈利,而是壮大。这些新型渠道想收企业的钱,但他们更希望你的品牌能带火整个卖场的生意。如果一个品牌的入驻可以带火卖场的生意,那么对于企业方的要求就是:你不能只向渠道输送产品,你更要输送
策划方案。
如果企业想这么做,那么企业就要从一家卖货的销售型公司,转型成一家销售+策划的服务型公司。这并不单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,更是整个营销团队的重组。这种转变,意味着以前的市场部要从“投手”转型为“运营中台”。 由于渠道开始了“去中心化”的分布,渠道对于品牌而言,从以往单纯的“收租”关系,进化为“赋能”关系。相应地,企业对渠道也不单单要“输出产品”,而是要“输出策划”。为此,企业的组织架构要进行相应调整,市场部要从“投手”转型为“运营中台”。
很多企业都在为流量焦虑,他们开始琢磨下沉市场流量、惦记海外流量、布局私域流量,请低头重新看看自己,也许终端渠道才是你最大的流量掘金地。